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将中医药振兴发展提升为国家重要战略,出台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我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医药发展大势和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把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发挥好,走出一条符合湖南中医药发展特点的路子。
一、湖南中医药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1.中医药全程参与此次疫情防治工作,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截至3月3日,全国中医药参与治疗确诊病例达到92.58%,湖南达到了100%。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出的预防中医药方,已有超过30万人次使用。中医药治疗纳入了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在疫情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人们对中医药的认知及接受度,中医药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发展迎来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2.国家中医药大政方针今年将加速落实,红利将密集释放。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它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医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20年是中医药政策“贯彻落实年”,国务院中医药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正在抓紧研制相关配套文件,随着多项配套政策的落地,中医药事业发展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3.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迫切需要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人民群众的内在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将成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
4.中医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处方”,海外发展具有广阔空间。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在海外有着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与认知基础,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越来越认可中医药的传统医学价值。此次疫情我国医疗专家驰援意大利、伊拉克等国家,就携带了大批连花清瘟、金花清感等中药。“新冠肺炎湖北预防方颗粒”已多批次出口到荷兰和意大利。
5.湖南具有发展中医药的良好基础。湖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亚热带气候为主的多样性气候、复杂地形地貌和多种土壤类型,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中药材总蕴藏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二位。湖南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近代“湖南中医五老”更是享誉全国。医药工业具有较好的基础,中药产业链成为全省20个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之一,涌现了九芝堂、汉森制药、千金药业等一批驰名中外的上市企业;拥有邵东廉桥、长沙高桥两个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拥有老百姓、益丰等全国领先的大药房。湖南中医药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在全国较早实现了“县县有中医院”目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中医药基层医疗服务体系。
二、我省中医药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与西医药相比,湖南中医药长期处于较为严重的“欠账”状态。当前我省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特别是中医药治理体系偏离中医药发展规律和自身特点,一些中医药特色优势正逐渐淡化消失,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也濒临失传,中医药发展面临比较严重的现实困境。
1.中医人员机构力量总体薄弱
2018年末,全国中医药卫生人员总数达71.5万人,占医生总人数的5.8%,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57.5万人,占全国执业(助理)医师的15.9%;同期西医卫生人员1158.5万人,中西医卫生人员比例由建国初的3.2∶1变为1∶16.2。2018年末,湖南省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有27299人,占全国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的4.7%;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人数的15.1%,在全国排第17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从机构情况来看,2018年末,湖南中医类医院共有204家,占全国总量的4.13%,其中中医医院174家,中西医结合医院28家,民族医院2家。中医医院占全省医院总数的11.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排在全国第20位。从床位及诊疗量情况来看,2018年末,湖南中医类医院共有床位60393张,占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12.5%,占全国中医类医院5.9%;湖南中医类诊疗量2796.5万人次,仅占全国中医诊疗总量的2.61%,占全省总诊疗人次的10.3%。
2.中医机构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2017年,湖南中医机构获得财政拨款10.46亿元,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的4.61%,分别排在全国第20位和第28位;不到广东省的三分之一,仅有江苏的41.7%、浙江的46.6%、四川的46.6%、内蒙古的53.1%。2007-2017年,中医机构累计获得科研与财政拨款64.94亿元,排在全国第19位。2018年,湖南省本级公共财政支出用于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部分,中医药仅有1900万,占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的0.71%,占全国地方公共财政支出里中医药的0.4%;仅有广东的10.9%、四川的24.6%。
3.中药产品竞争优势并不突出
从中药产品具体情况来看,《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报告(2019版)》研究结果显示,湖南入围产品数18个,占总数的3.1%,排在全国第14位;总科技竞争力不到江苏、广东、四川、山东、天津、贵州的一半,排在全国第16位;产品平均竞争力远低于天津、江苏、上海、福建等地,排在第17位。入围产品数量基本反映了各省区中药产业规模水平和聚集程度,入围产品较多的广东、贵州、吉林、四川、山东、江苏等省基本为我国中药产业规模较大的省区;总科技因子水平基本反映出各省中药产业科技创新总体状况;平均科技因子水平反映该地区龙头企业创新能力水平。从全品类中药产品科技因子(十年)排名来看,前100强仅有3家湖南企业:株洲千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妇科千金片排48名)、湖南正清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清风痛宁片排51名)、湖南汉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四磨汤口服液排81名)。
4.以西律中是中医萎缩的主因
实践中,“中西医并重”方针并未落实到位,中医和西医没有被摆到平等地位,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天平都向西医倾斜。现行医师管理、药品管理制度“以西律中”,中医西化、中药西管,不适应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要。现行执业中医师职称考试制度、行医执照制等照搬西医的“科班”性管理模式,中医药评价简单套用西医药标准或方法,并不适合中医药师徒传承的特点。中医院管理和院校教育“西医化”,中医高等教育加入了大量西医课程,挤占了中医学习的知识量;中医医院的中医多数受西医影响,诊疾断病更多地仰仗于西医的仪器检测化验设备。中药现代化走简单模仿西药研制道路,中药科研走向废医存药。医药分开改革也不符合中医药的特点,经过批准的标准化配方和标准化“中药”,难以真正实现对症施治。
三、振兴发展湖南中医药的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新时代做好中医药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湖南振兴发展中医药,要从构建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治理体系入手,大力发展壮大中医行医队伍,推动基层中医药首诊首治,发挥我省中医药独特优势,打造湖湘中医文化品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走符合湖南中医药特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1.中西并重,构建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
一是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分业管理。制定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独立的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中医药法定统计工作制度,实现中医和西医,中药和西药“平级管理、平行运作、平等待遇”,大力提升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尽快修订《湖南省中医条例》,省级层面建立中医药联席会议制度,制定符合湖南地方特点的中医药管理制度。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之中,给中医明确的地位,真正做到中西医并重、中西药并用。二是推动中医药系统性、集成式综合改革。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规范中医医院科室设置;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建立多学科、跨领域共同参与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审评技术要求;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三是加大政策倾斜侧重发展中医药。细化实化政策举措,建立中医事业年度财政投入增长比例及基数核定的法制管理机制,将实施情况纳入政府审计和政绩考核。投入中医药的经费、高等院校和中专院校的中医药专业招生人数、体制内中医药机构新增员工人数等指标的年增速度应高于西医药同类指标。破除西医在诊断治疗中一家独大的局面,实行危重症病人必须有中医医师参与会诊的制度。
2.宽进严管,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机制
一是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推动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医药非学历、继续教育制度和体系,加强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的教育培养;建立更加完善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加强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二是保护和改善民间中医的生存环境。为“无专业学历”的民间中医药师承、祖传和自学有成的中医医生提供合法行医的渠道,从源头上解决民间中医的合法从业、生存和传承问题。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机制,以疗效和口碑建立民间中医信用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净化行医市场环境。三是探索将中药工作者培养成中医师,扩大中医队伍。自古中医中药不分家,先中药后中医符合中医传承历史和发展规律。积极探索与我省中药资源和传统技术优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湖湘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中药师转中医师培养机制,建立严格的考察考核制度,确保最优秀人才加入中医师队伍。
3.资源下沉,让中医成为基层群众看病的首选
一是推动基层全面实现中医首诊首治。将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设立国医堂、中医馆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村卫生室要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把更多的中医药优秀人才引向基层,稳定现有农村基层中医药人员队伍,提倡和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师带徒”工作,培养一批基层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积极发挥各级医疗机构中医药人才的技术优势和中医药学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研力量优势,探索有偿服务、合作服务、入股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其“沉入”基层。二是鼓励社会化办中医机构,大力发展个体中医诊所。放宽市场准入,实行中医诊所备案管理。促进社会办中医诊所和门诊部等机构做大做强,实现跨区域连锁经营、规模发展。鼓励中医药类老字号开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以名医、名药、名科、名术为服务核心,提供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旅游等服务。支持医师利用业余时间及退休医师到基层开办中医诊所或开设中医工作室。三是鼓励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医共体。通过医共体实现基层中医赋能和中医药服务的一体化、同质化,让老百姓可以在“县-乡-村”任意一级医疗机构进行中医就诊。同时依托医共体建立中药饮片集中配送中心,借助邮政村村通快递网络,将中药饮片、制剂及时配送到百姓手中,实现基层看中医“最多跑一次”。四是加强中医药宣传,让老百姓易接受、更放心地使用中医。加强正面引导,突出中医药特色,宣传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为群众提供正确、科学、权威的中医药科普知识,普及中医药知识。针对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大力宣传中医药治病“简、便、验、廉”等特点。宣传包括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特色疗法,让老百姓了解中医药治病的优势领域,引导患者选择中医的优势病种就诊,帮助中医冲破壁垒,打开局面。
4.传承精华,发挥独特优势打造湖湘中医品牌
一是打造省内中医医学高峰。重点建设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六个国家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积极谋划建设省级中医医疗中心和省域内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加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特色专科(专病)建设,构建中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技术先进、质量优良的中医临床专科群,大幅提升中医药诊疗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的能力。完善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机制,提高中医药参与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二是打造湖湘优势中药材知名品牌。着力打造百合、玉竹、黄精、山银花、枳壳(实)、博落回、茯苓、杜仲、湘莲等“湘九味”品牌。发挥省内中药材资源优势和民族医药特色,引导各地有针对性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打造道地中药材品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出台质量标准,并对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进行严格控制,注重药性,确保疗效。三是深化湖湘中医药文化建设。整理挖掘湖湘中医历代文献宝库,深入提炼湖湘中医药文化精髓。围绕“炎帝陵、马王堆汉墓、苏仙岭、仲景祠、龙山药王庙”等中医药文化地标,打造湖湘中医药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湖湘中医流派传承工程,建设以流派优势和特色为核心的中医诊疗中心,全方位打造湖湘中医服务品牌。
5.守正创新,强化中西协同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一是加强循证医学研究,提升中医药核心竞争力。成立湖南省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阐明中医药防病治病作用机理,优化临床诊疗方案,客观公正评价中医药“疗效”和“安全性”。鼓励化学、物理、信息等多学科开展中药研究,从不同角度深化对中药治病机理和作用的研究,拓展研究的学科根基。二是推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理论研究,构建适合中医特点的研究模式和技术体系,开展中药新药发现及评价技术等研究。推进传统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加强名优、经典方剂的现代开发。建立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与医院评价、人才评价和科学研究投入与产出评价相衔接的机制,推动一批中医药成果的应用和产出。完善科技创新人员激励政策,探索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三是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协同创新。推进重大疾病中西医协作攻关,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非器质性疾病、亚健康调理、危重患者的术后康复等西医诊疗效果不佳领域的作用,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重大慢性病和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等为重点领域,建设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中心与重点专科(专病),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临床协同。完善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相关法律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规定。创新多层次国际合作机制,建立既能反映中医药特色又能为国际接受的中药标准体系,促进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