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建设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原始创新主战场、人才培养主阵地,应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抢占科技制高点,产出原创大成果,努力为关键领域自主创新提供源头供给、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解决好“牛鼻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须打破校内外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和围墙,让机构、人才、资本、项目、信息、技术等创新因素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完善科技机构运行机制。整合高校科技资源,科学设置研究机构,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升科技管理与服务效能;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研究、人员交叉聘任、人才交叉培养、资源交叉共享的环境和机制,形成以科研为主体,科教协同、政产学研联动的新型科技运行体制。
优化科技人员评价机制。建立专职科研队伍,以注重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以体现学科差异为原则,构建以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横向资助、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主要指标的科研人才评价标准。
健全科技创新分配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创新科学研究手段,解决好“卡脖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高校应积极挺进国家科学技术和学术前沿,着力破解关键技术问题。
强化基础研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及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着力培养拔尖人才、强化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产出重大成果,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加强交叉研究。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进行大跨度、多层次的学科整合构建,优化升级学科专业体系;搭建交叉学科公共研究平台,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种子基金”;以学科集群、交叉新兴群建设带动学科水平整体提升,以多学科协同研究、交叉融合的特色研究带动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
深化产学研融合。建立科技协同攻关机制和校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科研成果与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无缝对接,与创新创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研成果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建立校企“共建、共享、共研”机制,推动高校成为行业产业技术发展的研发转化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创新社会服务方式,解决好“花架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当前,求大求全、定位不准、千校一面,是高校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高校要更好服务社会,就必须改变同质化趋势。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学科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紧密对接,创新校企、校研、校院等合作机制,建立高校科研成果、技术服务与企业对接机制,大力拓宽合作领域,加快高校科研成果与技术服务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提供智库支撑。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科技库、人才库作用,强化理论、政策、实践、战略研究,主动对接、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各级政府的全方位联系,更好成为所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引智借智的基础平台,助推相关区域、所属行业产业提升竞争优势。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好“扣扣子”问题
高校应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自身办学定位与学科专业特色,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面向全国乃至世界进行人才辐射;既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又在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上花力气;创新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医教协同育人模式,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深化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深化“互联网+”教学改革,广泛开展混合式教学与在线教育,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和创新性教学。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